襄阴二
战国晚期赵国所铸圜钱的一种,圆形方孔,面文“襄阴二”,也有释作“襄二甾”的,钱径约26mm,重6g左右,形制、钱文可能受到秦国圜钱的影响,罕见。历史年代:...
钱币百科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列表页顶部 |
战国晚期赵国所铸圜钱的一种,圆形方孔,面文“襄阴二”,也有释作“襄二甾”的,钱径约26mm,重6g左右,形制、钱文可能受到秦国圜钱的影响,罕见。历史年代:...
战国时期魏国所铸圜钱的一种,圆形圆孔,钱径约42mm,重11g左右。“共”为战国时期地名,在今河南辉县,“屯”即“纯”,“赤金”即铜,应为共...
战国时期秦国所铸圜钱的一种,圆形圆孔,钱径约38mm,重12g左右。关于面文的释读尚有争议,另有一珠重一两十二圜钱。历史年代: 战国中晚期。钱面文字: 面文“一珠...
战国时期秦国所铸圜钱的一种,圆形圆孔,钱径约38mm,重12g左右。关于面文的释读尚有争议,另有一珠重一两•十四圜钱。
历史年代: 战国中晚期。钱面文字: 面文&ldq...
直刀“言阳新刀”,通长9.5cm左右,“言”字前人多误认为“晋”字。“言阳”疑即西汉时西河郡之圁阳,战国早期属魏,后归于赵。此刀形制...
战国时期(前475~221年)赵邑柏人所铸,白人即柏人,在邯郸以北,隆尧以西,春秋属晋,战国时归赵,面文亦有释“白化”者。形似甘丹刀,刃微凹,钝首,可谓典型之赵直刀。通长13~14.5cm,...
直刀“甘丹刀”,战国时(前475~221年)赵国都城邯郸所铸;“甘丹”即为“邯郸”省文,“甘丹刀”旧释“甘丹化”。历史年代:...
直刀甘丹,战国时(前475~221年)赵国都城邯郸所铸;“甘丹”即为“邯郸”省文。历史年代: 战国时期(前475~221年)。 钱面文字: “甘丹”,即...
战国时期铸币。多出土于齐地,目前其使用状况不明。历史年代: 战国早期。收藏价值: 截首刀所见并不多,但因系普通尖首刀截去刀首,故市场价值并不高,目前价格在2000元左...
齐明刀亦称博山刀,因最早在山东博山发现,故俗称博山刀。由于出土于齐,其钱文有燕币“明”(或称“召”、“易”等)字,所以今人多称“齐明刀&r...
战国中晚期铸,其上多铸有一“明”字,故俗称“明刀”。分早、中、晚期三类,“明”字也有释为“易”字或“匽”字的。历史...
卤刀即所谓“西刀”,我们根据战国文字“西”字与“卤”字混同的现象,认为有可能是赵国北境,即今山西繁峙东百里的卤城所铸,属赵国北境少数民族的...
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与山戎铸币。首部尖锐,面文多为符号。尖首刀从刀背到刀柄,形成一道弧形线,刀柄较细,刀首较尖,故俗称尖首刀。出土这种刀的地区主要在今河北省北部、中部一带,包括...
中国早期刀币,春秋中期后白狄族及白狄所建诸国所铸,刀首薄而短,尖如针,多数无字,重10g左右。历史年代: 春秋战国时期。钱面文字: 针首刀的特点是刀首特别尖,象针尖一样...
战国晚期布币的一种,圆首圆肩圆足,形同圆足布,而布首及两足各有一个圆孔,故称“三孔布”,有大、小两种,面文为地名,背文有记重和记数文字,发现极稀。历史年代: 战国...
战国中晚期燕国所铸,两足成方型,档平,文字、形制与中原方足布有别,常见“左”、“右”等背文,种类也少于中原方足布。历史年代: 战国中晚期。钱面文字...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手机广告位-列表页底部 |